【奋进的春天】青海油田有一支“博士天团”探宝队

央广网格尔木4月4日消息(记者张海东 通讯员焦玉娟)在青海油田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是青海油田的先锋队,被誉为石油开采的“探宝队”——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天团”。

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目前在岗人数409人,平均年龄39.1岁,其中博士(含在职在读)9人,硕士研究生100人,本科265人。页岩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项目部目前15人,平均年龄33岁,其中博士(含在读、挂职)5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6人。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这是一支高学历、高技术含量的队伍,他们也是青海油田指引开采生产的“中枢大脑”。

“博士天团”成员邢浩婷、伍坤宇、黄建红(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相关资料图)

“博士天团”研究岩芯(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勘探领域广、潜力大,但是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勘探难度极大。摆在勘探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个个世界级难题。近年来,青海油田加大页岩油勘探力度,在非常规资源勘探领域寻求新突破。2022年,油田在页岩油勘探领域,频频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多口单井喜获高产油气流。

页岩油在国内是新领域,青海油田在该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开发技术上,可谓一片空白。在这项“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全新勘探领域背后,是默默耕耘的“博士天团”。他们在页岩油科研领域树标杆、做引领,孜孜不倦地贡献着智慧和心血。

“精神领袖”引航标

1986年出生的伍坤宇,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专注于研究方向是页岩气领域。在硕士阶段,他的地质研究方向恰好就是青藏高原一带。“像是命运的安排,又像是一种不解之缘。”伍坤宇这样形容目前所从事的柴达木盆地页岩油勘探研究工作。

伍坤宇(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作为项目组的负责人,他被大家誉为团队的“精神领袖”。“我们的团队就是要承担起盆地页岩油的全面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过硬的勘探技术支撑,并为今后的效益、规模建产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配套技术。”他对项目组的职责定位清晰。

地质特征认识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基础,也是科研工作者攻关的难点和重点。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特征独特,储层巨厚、断裂发育、高压高产,且岩性复杂,岩向变化快,为研究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为了加快项目研究进度,更进一步加深目标认识,伍坤宇带领团队快马加鞭,加班加点研究攻关,一点点地解剖研究目标。在办公室加班到夜里十二点,成为伍坤宇带领下“博士三人组”的工作常态。“晚上少了琐事占用精力,效率更高。”伍坤宇这样说。

自今年项目组成立以来,他带领“博士三人组”自觉加班的日子,已经多到数不过来。而休息的日子,他们记得很清楚,就是过年的那几天。

作为“博士三人组”的领头人,伍坤宇总说:“我们应该在技术上、作风上做表率,在研究工作上指导大家,手把手带领团队成员啃下研究攻关的一个个‘硬骨头’,和大家培养起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营造更有动力、更有活力的研究氛围。”

刻苦攻关的过程中,最令伍坤宇感到自豪的是,团队营造了一种“火花四溅式”的研究讨论氛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研究页岩油纵向富集层段富集规律、制定岩相定名方案的过程中,一次次头脑风暴,不停撞击、飞溅着大家的智慧和灵感。他笑着说道:“‘挑衅式的激将’‘调侃式的督促’都是为了加快盆地寻宝页岩油的步子。就算说错了,大不了互相戏耍一下,大家哈哈一笑,特别享受这种研究氛围。”

“灵魂人物”树标杆

博士盛军同样出生于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业。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非常规油藏开发领域。对他来说,加入这个团队是机缘巧合,也是志愿所在。

工作中的盛军(央广网发 青海油田供图)

一直以来,盛军专注于柴达木盆地勘探研究,成绩斐然——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论文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成为了团队研究领域内大家公认的“灵魂人物”。

目前,盛军攻关的方向是英雄岭页岩油的基础理论研究、生油富集规律认识、高效开发技术等。“在这个空白领域,我们就是拓荒者。越是深入研究,越发现亟待认识的课题越多,需要攻关的难题越多。更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去认识研究对象,拼尽全力地去冲刺、突围!没有一点时间可以浪费!”他认真地说道。

为了快速提升大家的研究水平,盛军带领大家为小组配置了专业书柜,购买了百余本专业书籍,内容涉及地质、沉积、测井等方面。他还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近50本外文专业书籍,供大家一同学习、查阅。

盛军也主动承担起技术培训的任务,为大家系统讲解研究方法、富集规律等知识和认识,带动团队一同进步。一次次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团队内更多科研人员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

在相互促进、敢为人先的研究氛围中,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动着该区域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一个个实质进展。目前,英雄岭页岩油纵向上已经落实三个甜点集中发育段,平面井控含油面积有效落实,展现出广阔前景。

“巾帼英杰”攻难关

“80后”博士黄建红,是“博士天团”的一名女将。2010年,她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并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殊荣。工作后,她继续高标准要求自我,通过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取得了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黄建红(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靓丽的打扮、干练的言行是她的外在,展现出科研人员的“精气神”,成为团队一道靓丽的风景。

历经11年专业领域的积累和沉淀,她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论坛及青海油田科技论坛二等奖,围绕东坪、涩北及尖北气田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中文核心论文,研究领域的赫赫“战功”,令她的才华更加不容小觑,为团队注入了重要的智慧力量。

目前,黄建红专注于沉积相和古环境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油田还没有技术储备,仍是一项亟待填补的空白。她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寻求突破。她这样形容这项科研:“拿起科学的武器,通过对化学元素的分析,还原亿万年前该区域的古水深、古盐度及古气候等环境。”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搞清楚了沉积古环境,才能更好地认识古环境对储层的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影响。”她边说边拿起沉甸甸的检测仪赶往岩心库。

一口井的检测点位就有1500-2000个,每测一个点需要耗时1分钟,单单一口井检测下来,少说也得1500分钟。提着沉甸甸的仪器测一早上,手拿起筷子都在抖。她的心中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把英雄岭页岩油的取心井都测完,对页岩油沉积古环境及其演化进行恢复,建立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的地球化学剖面。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黄建红落下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去年,为了观察野外露头,她硬是拄着拐杖一步步艰难地爬上了油砂山露头进行地质勘查。“忍一忍就过去了。这次机会难得,亲自到现场,就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旦错过了,就可能再没有机会了。”她坚定地说道。

“薪火相传”90后新成员

身为90后的邢浩婷是“博士天团”中最年轻的成员,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研究院沉沉积储层专业,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来到青海油田工作,随着不断工作中渐渐感受到自己的所学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不够用,于是在天团里的师傅伍坤宇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她于2022年选择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博士。“院里的前辈、老师们是我最好的榜样,是我学习的楷模,他们对于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激励、感染着我。”邢浩婷说。

邢浩婷(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邢浩婷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针对被称作“世界级难题”的柴达木盆地细粒混积碳酸盐岩储层开展持续攻关,在柴西各层系细粒混积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多介质储层综合表征、成储机制等方面取得系统认识,为区内基础地质研究和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有效参考。工作以来,先后承担、参与科研项目13项,获油田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 4篇,中文核心6篇。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2023年3月举行的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管理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作为专题长承担“十四五”股份公司重大专项“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下设专题《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化湖相页岩油富集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致力于解决当前页岩油勘探面临的资源潜力和富集肌理不清问题,为勘探部署及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作为骨干参加国家油气重大专项1项,其下属专题《柴达木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预测与目标优选》不仅有效指导了青海油田近年来的勘探突破,同时也有力支撑了以狮205、狮56等为代表的30多口探井及评价井,为效益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在2021年页岩油储量申报中,完成储层特征部分研究和项目报告的编写,为下步干柴沟页岩油水平井工厂化部署提供了支撑,为储量升级与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各项活动,获得青海油田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勘探开发研究院2022年科技先进个人、2022年度优秀青年、2023年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夜深了,项目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休息间隙,伍坤宇为大家鼓劲说道:“这个项目的研究攻关尚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就要靠咱们团队所有成员一起大胆摸索、勇敢突破,蹚出一条属于柴达木盆地页岩油勘探的路来。眼下,是研究攻关的紧要关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最终胜利。”大家坚定地点点头,又埋头开始翻阅文献资料、处理数据、编制图件沉浸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之中。

共同研究岩芯分析图(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年轻的团队(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