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投运 环球最资讯
【走近大国重器】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陆成宽
飞机从四川成都天府机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来到甘孜州稻城机场上空。此时,从飞机舷窗俯瞰,一个巨大的“圆盘”铺展在大地上。
这个“圆盘”就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也被大家叫作“拉索”。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
““拉索”的任务是接住从外太空“洒”向地球的宇宙射线,让科学家借此发现宇宙深处的未知世界,破解宇宙射线起源的谜题。”“拉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介绍。
5月10日,经过8年预研、4年建设,“拉索”迎来关键节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验收委员会认为,“拉索”的建成运行,使之成为目前国际粒子天体物理三大实验设施之一,对促进该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带动前沿交叉相关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等待宇宙射线的35万吨纯净水
从空中向下看“拉索”的大圆盘,最醒目的是中央的“品”字形方块,这就是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它主要用来探测甚高能伽马光子,由三个水池构成,其中两个是边长150米的正方形水池,一个是长300米、宽110米的长方形水池。三个水池的总面积达78000平方米,相当于2.5个水立方。巨大的水池中,装着35万吨纯净水。
当宇宙射线到达地球大气层时,会产生许多的次级粒子。这些粒子划过水池里的纯净水时,会发出非常微弱的蓝光,这就是切伦科夫光。
为了“捕捉到”非常微弱的切伦科夫光,科学家们在水池底部安装了很多晶莹剔透的“玻璃泡泡”。
“这些“玻璃泡泡”就是探测器单元。它们名叫光电倍增管,可以将微弱的切伦科夫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对宇宙射线作出分析。”“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总体负责人陈明君指着“玻璃泡泡”模型向记者介绍。
对陈明君团队来说,维持好纯净水的透明度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水注入到这么大的水池里面,非常容易被污染,一开始我们怎么也搞不干净,这是最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别的项目不会用这么多水。”陈明君说,“为把水弄干净,团队摸索了两年。”
“我们反复试验了各种方案,不断调节加氯浓度,有时候真的很绝望,好在同事们相互鼓励。”最终,陈明君与团队通过调节加氯剂量和增加水循环流量的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1188个土堆下的缪子探测器
登上“拉索”阵列观景平台,许多规则排列的土堆映入记者眼帘。这些土堆大约两人多高,每个占地约36平方米,土堆之间间隔30米。
曹臻介绍,“拉索”阵列共1188个土堆,每个土堆里都埋着一个精密的探测器——缪子探测器。
每个缪子探测器可以探测的面积是36平方米。1188个探测器,拼出了4万平方米左右的灵敏探测面积。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缪子探测器。“只有探测面积足够大,我们才能准确地筛选出超高能伽马光子。”“拉索”缪子探测器阵列分总体负责人肖刚说。
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
探测器的主要部分埋在2.5米深的土下,没有办法经常维护,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探测器“经久耐用”,研究人员费了不少心思,光预研就用了8年。
“我们首先在设计上作出合理规划,把比较容易损坏的电源等设备放在土堆上头,不容易损坏的设备,才会埋在土里。”肖刚站在土堆旁说,“但只有设计是不够的,埋在土里的设备虽然不容易坏,可一旦出现问题,修起来就很麻烦。”
为做好质量把控,肖刚团队还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
“比如,装超纯水的水袋是我们探测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保证绝对密封,不能进入任何污染物影响探测效率。”肖刚举例道,“为此,我们专门找了一种稀有气体——十氟化硫来检测水袋的密闭性。”
“这种稀有气体的检测效率非常高,利用它检测,哪个螺丝没拧紧都可以知道。”肖刚笑着说,“这样就保证了水袋的可靠性。”
挑战理论极限的探测灵敏度
在研究团队的不断努力下,“拉索”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在这里,探测器无处不在。
置身“拉索”阵列,在土堆之间的空隙里,记者还发现了不少绿色或白色的“小箱子”。这些“小箱子”长约1.5米、宽约1米,名叫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它们之间间距15米,呈品字形排列。
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是“拉索”最大的探测器阵列,主要用来探测宇宙射线到达大气层时产生的次级电磁粒子。
“这个阵列一共由5216个探测器组成,从预研到设计、到安装、再到调试,我们用了10多年。”曹臻说。
在曹臻看来,凝结着众多科研人员心血的“拉索”,没有辜负他们的辛苦与期待。
“拉索”在建设期间就开展了观测工作。凭借前所未有的探测灵敏度,在试运行时,“拉索”就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果: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候选天体,并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精确测定了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超高能段亮度,发现1千万亿电子伏伽马辐射,挑战理论极限。
截至目前,基于“拉索”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累计约215篇,会议论文约156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展望正式运行之后的工作前景,曹臻信心满怀地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拉索”未来必将产生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跑出“中国速度”!”
题图4月21日拍摄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