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焦点:警方提醒:新型“涉疫”诈骗出现,已有人被骗
央广网大连12月13日消息(见习记者 王松)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假借“疫情”的由头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大连市公安局12日发布提醒,一定要提高警惕!
真实案例:突然被通知在北京“异常”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市民高女士接到自称“辽宁省卫健委”的来电。对方表示,高女士名下电话号码的使用人在北京的核酸检测结果异常。高女士否认去过北京后,对方将电话转接到“北京密云警方”。转接后“警方”表示,查到高女士的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其涉及大量案件,需要高女士配合调查。
高女士通过视频看到对方身着警服,对方也向高女士出示了写有其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逮捕令”。对方要求高女士陆续添加“警官”“检察官”的微信,并在对方的指示下,将其银行账户信息填写到钓鱼网站上,之后将名下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最终发现自己被骗。
手段分析:以防疫为名的冒充公检法诈骗
上述真实案例属于以防疫为名的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市民的个人信息,随后冒充疾控中心、卫健委等防疫部门工作人员,向市民拨打电话,谎称市民在某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之后借以信息泄露被他人冒用的名义,将电话转接给公安机关。另一名诈骗分子会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要求市民添加微信或QQ,并身着警服开启视频通话,通过发送“通缉令”“逮捕令”获取市民信任,诱骗市民泄露银行账户信息,或直接进行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大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市民,任何相关部门的电话都不会问及银行账号、资金、余额以及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将电话直接转接到外地公安机关,陌生人要求开启屏幕共享转账汇款或点击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警方提醒要防范以“疫情”为名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松 摄)
除上述案例外,下面这些也是以“疫情”为名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
疫苗补偿款诈骗
近日,多地出现疫苗补偿款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发送虚假链接,谎称发放疫苗补偿款2000元,点击链接即可领取。事实上,点击链接后会登录一个包装成领取补偿款的钓鱼网站。被害人在钓鱼网站中填写银行卡信息后,银行账户内的资金便会被对方转走。
快递阳性退款诈骗
诈骗分子先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市民的快递面单信息,随后冒充快递公司客服拨打电话,谎称在运输快递物品时检验出阳性,按规定需要将市民购买的快递物品销毁,并表示可以对市民进行赔款。如果市民同意接受赔款,诈骗分子会谎称市民的支付宝信用积分不足,导致退款不能到账,提出让市民进行贷款并转账给“官方收款账户”的方式来刷流水提高信誉分。实际上,所谓的“官方收款账户”“官方对接账户”都是诈骗分子的银行账户。
有的诈骗分子会指引市民领取“备用金”,谎称这是对方提供的赔款。实际上,“备用金”是我们自己在金融平台的贷款额度,与商家赔款没有任何关系。
采购防疫物资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商家、个体户的联系方式,再冒充“部队”“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联系个体户或商家,声称要大量采购某种特定物资,并以丰厚的利润为诱饵,主动提供虚假的厂家联系方式。
之后,诈骗分子的同伙会冒充厂家以缴纳定金或垫付货款的形式诱骗商家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同时,诈骗分子也会通过PS制作虚假的转账截图提供给被害人,表示已经向被害人支付货款。当被害人在对方的资金尚未到账便先行垫付货款时,就已经遭受诈骗。
投资疫苗研发诈骗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一直是较为高发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通过荐股群、导师讲课或者网恋交友等方式,诱骗市民登录虚假投资理财平台,前期小额投入可以提现,后期诱骗市民加大投资金额。虚假投资理财平台账户内的资金持续增长,但却无法提现。
疫情期间,诈骗分子借以“疫苗研发”“防疫物资生产”等名义,制作虚假投资理财类平台,以高额回报诱骗市民进行投资,从而实施诈骗。
领取防疫补助邮件诈骗
诈骗分子获取公司邮箱信息,冒充公司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谎称将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只要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即可。当被害人登录钓鱼网站,填入银行卡号、交易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后,诈骗分子便会将被害人银行卡内的资金转走,从而完成诈骗。
大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市民,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一定要认清诈骗套路,提高反诈意识。无论是使用互联网,还是接到陌生电话,涉及转账汇款或填写银行账户信息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关键词: